【金测评】雷柏V300Pro评测:卷到家的高定3395,“轻易”满足个人所需
可能是工作过于劳累,最近总喜欢轻一些的东西,手机换小屏旗舰了,杯子换轻茶盏了,看了看手里的鼠标,总想着也换一换,刚好拿到了雷柏的V300Pro游戏鼠标,作为雷柏的老用户,今天就分享一下这款相当内卷的轻量双模鼠标使用体验。
雷柏家最近几款鼠标几乎都采用同样的抽拉式包装方案,怕别人看不见似的大字型号占据差不多1/3正版面,我这款是苍蓝色,如其名,包装上的渲染图一眼就让你看到这个配色所蕴含的年轻与活力。
由于拿到的只是基础款,因此并没有配备V2M 4K接收器和无线充电模块,不过没有关系,雷柏家的配件通用,可以拿此前VT9Pro的直接来用。考虑1K接收已经能够满足我日常游戏和办公的需求,这次评测就暂不对比那毫秒级的差异。
在完成充满仪式感的拆包后,雷柏V300Pro鼠标和它下面的配件盒映入眼帘,没想到配件竟然和VT9Pro的几乎完全相同,除了伞绳数据线、USB转接器外,备用脚垫和防滑胶贴一样都没有少。
伞绳数据线必须给予好评,手感柔软舒适并且耐弯折,加上1.8m的线长,可比很多数码产品附送普通胶皮线要好的多得多。
从底部脚垫来看,V300Pro一改此前的小块方案,转而采用了底部大包围似的大尺寸脚垫设计,脚垫这种整体性更强的外形改变,个人感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挪动鼠标时的顺滑度。
平时我很少用转接器,但对于很多机箱位置过多被遮挡,想要无损使用V300Pro快速响应的朋友来说,转接器就是非常必要的配件了,与标配的1K接收器配合起来,不仅观感协调,更能很好地延展接收信号。
从外观看,雷柏V300Pro尺寸大约123mm*68mm*41mm,加上只有77克的重量,妥妥一个高背中小鼠标,但实际握持起来,无论大手还是小手,都没有感觉任何不适,满涨感很强,或许这与V300Pro机身大弧度线条设计密不可分。
雷柏V300Pro采用前宽后窄模具制作,拥有极具特点的收腰,无论抓握还是趴握都很容易掌控,如果说与之前用的VT9Pro有什么手感上的不同,那就是握持起来略显前倾,就好像它要助跑冲刺一般。
V300Pro的开关和自定义按键位于底部,接收器在底部盖板之下,设计几乎与自家产品完全一致,带来的优点就是无线充电模块的轻松适配,这种方式真应该延续下去,又可以为节能减排做出新贡献了。
底部自定义按键默认为DPI切换功能,同时给玩家很大的定制自由度,让玩家可以把一些自己偶尔使用,但又想一键切换的功能定制于此,既能够快捷切换,又保证了不会轻易误触。
V300Pro使用欧姆龙的微动,左右微动PCB板独立分开,并且独立调校按键手感,这便是雷柏的C+分离式按键预压校调技术,实际手感是指尖操作的反馈度较强且声音清脆。
电竞级的刻度滚轮,轮圈内包裹着V型纹理的防滑胶圈,防滑触感很跟手,操作时的声音纯粹没有杂音,据了解,这个滚轮可以应对100万次“摧残”使用,估计在换下一个鼠标前,应该很难用坏了。
与VT9Pro配置几乎一模一样,雷柏V300Pro同样使用3395高定版光学传感器,俗称原相定制版3398光学引擎,支持11档静默高度、50-26000DPI调节,在雷柏自研V+WIRELESS无线游戏技术加持下,可以提供650IPS追踪速度和50G加速度,比肩专业电竞鼠标。
我从网络查询了一下这款鼠标的主控,是NORDIC 52833,这是一款通用的多协议SoC,属于nRF52系列的第5款产品,自带FPU、内存和闪存,暗藏蓝牙功能,功耗较低,性能综合表现较为突出。
雷柏的V300Pro游戏鼠标内置800mAh电池,可以达到160小时续航,即便每天狂打4小时,也可以续航一个多月,时下最普遍的Type-c接口也让充电变得方便简单。
雷柏V300Pro在雷柏自家定制驱动的支持下,可以帮助用户对鼠标进行各种设置,包括DPI调节、宏设置、方案云存储等,而且软件操作界面简洁直观,基本包括很多高端鼠标所拥有的高阶设置,用户可以轻松上手,都是老玩家,这些我就不赘述了。
唯一可能需要小手用户适应的,就是侧键略微偏高,这种方案在减少误触的同时,也会让操作时用户需要更大幅度的手指移动才能完成操作,感觉或许因人而异,也许很多人喜欢这种设计。
总的来说,雷柏V300Pro是一款性能稳定、耐用舒适的双模电竞鼠标。仅有77克的轻量化设计,原相高级定制版3395电竞游戏光学引擎、欧姆龙微动开关、电竞型刻度滚轮统统配齐,综合百元多点的售价,质价比绝对卷到天花板了,属同价位第一梯队。不管你是一名办公用户还是游戏玩家,V300Pro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【产品优惠购买链接】
8 thoughts on “【金测评】雷柏V300Pro评测:卷到家的高定3395,“轻易”满足个人所需”
你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.
游戏玩家必备
一直用的雷柏 超级不错!
雷柏的鼠标就是好用
确实很经济实惠
什么相机拍的?背景虚化效果很棒啊!
富士XS10+33mm f1.4,惭愧啊
忽然明白了接收器的新玩法~
能否透露一下什么玩法?